媒体报道 MEDIA ATTENTION

2008-04-11

星河湾为什么?——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出品”

(本文来源:京华时报)

    一个胸怀理想的企业,永远是引领行业的企业,永远是推动社会的企业,作为一个地产企业,星河湾以什么完成这个引领和推动?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出品,星河湾完成了地产领域里的一次艰难跋涉。

    中国制造拼的是成本、规模、速度,中国人的勤劳;而中国出品靠的是,品质、品味,中国人的想象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星河湾像当年创造了“深圳速度”的深圳国贸一样,又树立了一个新的时代坐标。

    难以想象

    当我终于来到星河湾的湖边时,作为一个北京人,我忽然站在了一个“异国他乡”。

     站在了一个历史的天空--我忽然想到了承德的避暑山庄;300年前它把江南的园林搬到了塞北;我同时想到了日本的豪斯登堡,日本的雄心终于把荷兰搬到了长崎……当我终于把思路收回来,想到这里是星河湾,想到这家广东企业时,一个由衷的感叹发出来:难以想象。

     当年乾隆把江南园林搬到承德,那是举国之力;日本把荷兰搬到长崎,那是借助日元升值的泡沫经济;而现在这是一个企业,在做的一个商业项目,一个并不是规模很大的广东企业,来到北京的第一个房地产项目。

     难以想象的细节有很多:比如南方的棕榈树第一次在北京室外过冬,装修所用的石材没有色差,这可能是对于一个园林师和一个设计师的惊讶;而对于地产商而言,人们不可想象的是,北京市场这么好,星河湾品牌这么好,为什么不快速做大?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要精雕细琢,“十年磨一剑”?

     难以想象是如何“想而成气象”的?

     难以想象的,但他们都一一做到了,而且从商业角度考量也都是巨大成功。
 
     追逐他们如何做到的是随后蜂拥而至的地产同行们关注的事;作为媒体,我们更关注他们为什要这样做,为什么敢这样 做?是发现了产品的蓝海,找到了创新之路;还是艺高人胆大,发现了另一扇财富大门?抑或肩负着另外一种使命?
“当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成功就成为一种必然”。星河湾的必然在我看来是这样的自然过渡的。

     产品的蓝海,这是我们对星河湾开始第一期时的想象。当年他们在番禺开始星河湾第一期时,番禺正进入一个大盘时代。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必须走差异化,于是,一个美轮美奂的星河湾正是他们找到的产品蓝海。

     艺高人胆大,这是我们对星河湾二期的想象,专业说法叫战略选择。因为他们一期成功了,更成功的是,他们从中看到了一种需求,这就是他们后来会用一种“舍得”的心态去极端满足的———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个新阶层对品质生活的追求。

     但当他们来到北京,乃至我们今天面对北京的星河湾,却有如此多的“看不懂”。

     比如,当时北京高档房稀缺,大户型就可以卖钱,为什么还要修一个费钱费功夫的园林?修这么大的园林也可以,在自己的红线内还“有情可原”,为什么要把周边的环境都改掉?铺地板用的大理石,本来就取材自然,而星河湾却还要追求无色差,这个没有消费者能看得懂,为什么也要费很大的力气来做?

     这些业界看不懂,我想也可能是很多星河湾的同事也看不懂的。“舍得”两个字,在我看来,不是投入方式,是一种精神写照。

     后来当我见到和黄老板一道操盘北京星河湾的副总裁梁上燕女士时,她把这个“工程”命名为“为城市打造名片”。
一个人的想法叫抱负,一个企业的想法叫愿景,而对于星河湾的这个想法,已经不属于一个人,一个企业,它属于一个城市。

    星河湾在北京的理想就是要打造北京这个城市的名片。
    他们带着一套技艺,同时也带着一个理想,来到北京,有如当年徽班进京。
    从深圳速度到北京理想
    正是有了这个理想,才有了他们如此这般的在北京的不一样开发思路和开发历程。

    再回到星河湾,我突然想到了另一个楼 ———深圳的国贸,那个三天一层楼,曾经创造了“深圳速度”,她是那个时代整个中国的坐标。

     时间过去近三十年,时代的坐标开始不自觉地转移。这个转移的一个体现就是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出品”的转变。从国际视野去考量,中国制造最缺什么,单纯的速度、规模做上去了,但品质品味呢?中国产品需要附加值,需要提升产品形象;提升产品形象首要的是国家形象,需要形象工程来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