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湾上市猜想
(本文来源:楼市)
已聘用瑞银和摩根士丹利作为上市保荐人,并已于日前进行了上市聆讯的星河湾地产究竟有多少能力、可以跨过多少道槛,能否成功在新一年里H股上市成功,成为众人猜测的焦点。
2月21日,新年刚刚结束,星河湾就在香港证券交易所进行了上市聆讯,这是自今年1月其正式递交上市申请后的最新进展。假如进展顺利,星河湾极有可能于今年4月在香港上市,最高募资额10亿美元(约78亿元港币),这也将会成为2008开年后第一支成功在香港上市的内地地产股。
当然,今年筹谋上市的房企并非星河湾一家,卓越地产、龙湖地产、方圆地产等60多家内地房企都在大排长队候在港交所门外,无奈上市环境不容乐观:股市振荡、政策紧缩以及房价的不确定,使内地房地产企业面临新的融资困境。业界口中的逆流上市,不免让排队者之一的星河湾上市命途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能否跨过土地储备这道槛?
2008年证监会实际已经加大了A股市场的监控力度,房企在A股上市越来越困难。而在海外上市,房企仍然要面临多道门槛。从近几年赴港上市的企业来看,成功通过审查的企业具备几大明显优势:稳定的业绩、强大的资本、受投资者认可的发展战略及大量的土地储备。
众所周知,内地房企登陆港股,获得投资者青睐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土地储备,但这显然是8年来只有区区两三个项目的星河湾的弱项。虽然目前在上海多了两幅面积加一起有93万平方米的地块,但比起那些拥有千万平方米身家的储地大户,星河湾的土地储备明显“寒酸”了许多,终归要成为众人眼中的上市软肋。
中信证券分析师王德勇曾公开表示对星河湾软肋的担忧:“依照星河湾现在的土地储备情况,是绝对不可能上市的。不管星河湾的品牌有多好,土地都将限制其上市的成功。”
对于外间的议论,星河湾自己却不以为然。星河湾地产副总裁梁上燕甚至直言,星河湾向来是一次只专心开发一个项目,决不做全国工程四处开花的事情,因此不会单纯追求土地储备的数量,因为土地拥有量不等于影响力与赢利能力。在她看来,现在的地产企业有许多不同的发展模式,所面对的目标消费群体、产品定位各自不同,而星河湾选择的地产路线是一条小众、精品的路线,要用有限的土地建成精品,实现单体价值最大化,而不是追求大量土地储备。
事实上,因为土地储备不足而马失前蹄的准上市企业大有前例可循。去年6月SOHO中国再次传出通过聆讯的消息后,却将上市日期推后,据说,原因还是由于土地储备不足,承销商定价未达其心理预期。而此后SOHO中国能成功上市的关键恰恰在聆讯会之前顺利地取得了前门大街的38个土地证,成功将上市路上最高门槛击溃。前车可鉴,在土地储备这道门槛面前,星河湾能否顺利跨过,仍然很悬。
赢利能力能否过关?
此前内地房企赴港上市,前期的审批过程相对都很顺利,但到往后定价发行时却面临很大的挑战,很多企业准备了很多年,往往到最后却无法成功。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栽倒在了赢利能力这一门槛上。
按照《公司法》规定,申请上市的公司要保证公司最近三年连续盈利。但在实际过程中,证监会还要考察申请企业是否具有连续3年稳定均衡赢利的能力。稳定持续的盈利能力是房地产企业上市的必备条件,也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内容。从这点看,星河湾目前拥有的品牌项目赢利情况始终很好。以北京为例,北京星河湾2005年半年销售12.4亿,2006为20.6亿,2007年则达到32.8亿,连续三年成为年度高端住宅销售冠军。
通过近几年星河湾的良好销售业绩,可以推测,星河湾在建的广州、北京两个项目及在上海新拿的两块地,加上广州星河湾的五星级酒店推出计划,都为上市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似乎暂时转移了人们对其土地储备不足的关注,极有可能会给其预期股东增加不少信心。
品牌力量能否“加分”?
品牌力量的强大无疑是加重准上市房企印象分的关键,这可以使他们左右逢源,更容易与地方政府合作,更好地在资本市场运筹帷幄,也更能得到投资者追捧。
比之星河湾地产的前身广州宏宇集团,星河湾系产品的名气要远高出很多。因此年初广州宏宇更名为星河湾之举也让明眼人看出是借此整合公司资源,将“星河湾”由一个项目品牌转化为一个企业品牌。而星河湾地产总裁黄文仔拿着这个鲜明又极具市场影响力的品牌赴港上市,势必可以拿到更高的印象分。
业界普遍认为,无论是广州的